摘要:“世间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出自白居易的《简简吟》【原文】: 苏家小女名简简,芙蓉花腮柳叶眼。
“世间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出自白居易的《简简吟》
【原文】: 苏家小女名简简,芙蓉花腮柳叶眼。 十一把镜学点妆,十二抽针能绣裳。 十三行坐事调品,不肯迷头白地藏。 玲珑云髻生花样,飘飖风袖蔷薇香。殊姿异态不可状,忽忽转动如有光。 二月繁霜杀桃李,明年欲嫁今年死。 丈人阿母勿悲啼,此女不是凡夫妻。 恐是天仙谪人世,只合人间十三岁。 大都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诗里面除了对美丽少女夭折的无限痛惜外,还含有“色即是空”的感触,以及一种悲天悯人的情绪。人类在世间所做,所用,所识的一切东西,都是因缘所生,因缘所化,一切都不是长久的。惟有"佛法"才是永恒不变的。经文:“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简称《心经》,是佛教四万八千法门的总纲,智慧观照练心的根本要诀。般若即智慧,是方法。波罗蜜多又称波罗蜜,为“到彼岸”的意思,经是道路。意思就是通过智慧到彼岸心所经过的道路。“照见五蕴皆空”,就是整个身体已经脱离了“五蕴”所存在的境界了。这里的“空”,不是没有了,而是已经不会被能看到的“色”所带动了。这里的“色”说白了其实就是有形的物质。也就是“五蕴”。当有形的物质都被看“空”了的时候,心就彻底的清净下来,再也不会被这五蕴所缠绕,牵连,甚至是打动。一个“空”字就代表着脱离了有色界的一切。所谓的“五蕴”,指的是“色、受、想、行、识”。当对这“五蕴”的证悟都相同的时候,都达到“空”的境界,不为所动的时候,其实就是已经达到了彼岸了。这里的彼岸,就是脱离了苦海的轮回,达到了佛祖所言的“世界”了。比如东方琉璃世界,西方极乐世界等等。“色即是空 ,空即是色”这句佛经名言,包含着很深的哲学思想,一般人认为色就是指女人,空就是虚无或乌有。其实色并非女色,空也非虚无乌有。要认识此言的真正含义,还得从佛教的基本教义说起。佛教的教义,主要是所谓的"四谛",即苦、集、灭、道。苦、集二谛阐明人生的本质及形成原因;灭、道二谛指明人生解脱的归宿和解脱之路。
具体地说:1、苦谛是人生在世看着是苦,人生有“生、老、病、死”等多种苦,以及无数的烦恼。2、集谛是对造成痛苦和烦恼的原因的分析,认为宇宙万物及现象不能独立存在,而是由多种因素集合而成。佛家讲“诸法无我”,并且认为,一切事物都是变化无常的,称为“诸行无常”,这便是空的主要内容。3、灭谛是佛教的最高境界,也就是涅盘。达到熄灭人生苦难烦恼,超越生死轮回。4、道谛便是通往涅盘之路。方法归纳为“戒、定、慧”。 空,是产生现象的多种因素和缘由,是事物的本质。比如说,一篇文章要呈现在读者面前,首先需要人的思想,纸笔,及传媒工具,不能单独成立。说白了,文章这种表象就是“色”,而产生这种“色”的因缘,诸如人的思想、纸等便是“空”。人如果不想写文章,或没有纸笔等这种空,便不会产生文章这种“色”。例如一个人,父精母血,情欲冲动,这些都是因,生了孩子以后,食物喂养,社会知识熏陶,种种经历,铸成性格,这些都是因,有了这许多因,才成了一个人。离开了这些因,也就无这个人。色,包含在色声香味触法六尘,六尘又从何而来呢?是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取境而来的。六尘加上六根当中的眼耳鼻舌身都是色。至于意根,是对各种有色境缘所产生的思想分别,是无相相,看起来属于心法,不是色法。但是,一动意念就有相,故也不离色法。所以,这个“色”包括我们身外、身内的一切有相相,同时也包括心识的无相相。这一切色都不异空,因为这一切色都无自性,都是因缘和合而成。没有因,不能成事;有了因,没有缘,也不能成事。佛经里讲的空就是‘因缘所生法’,即:不自生、不它生、不共生、不无因生。所谓:要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要知后世果,今生做者是。便是空的缘由关系及多种因素合成的最好说明。
只有认识到了“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的因果报应,善恶循环,才能让人行善并以自身个体的德性度人,并真正关心世间万物,以自身的身体力行,通过“道谛”的“戒、定、慧”达到超脱解除苦难烦恼。总的说来,“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即是劝人向善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