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连续日更计划的第0043天。-第2篇。(鼓励我的最好办法,就是给我个关注;如果觉得文章有用,转给需要的朋友吧,她们会感谢一个温暖的你!)好物推荐
连续日更计划的第0043天。-第2篇。(鼓励我的最好办法,就是给我个关注;
如果觉得文章有用,转给需要的朋友吧,她们会感谢一个温暖的你!)
好物推荐的权限,最早的时候是要求等级4。
大概是一年多前开始内测的吧。
发展到今天,已经开始有很多的人开始做好物的教学了。
既然淘金热里已经有人在卖水了,证明淘金已经很难了。
我就随口写点心里话。
按道理讲,这些心里话,怕是要触的逆鳞的,但是我还是想讲一讲。
毕竟在这么多的自媒体平台里,我最喜欢的还是。
1、好物推荐是什么?2、好物推荐能做吗?3、好物推荐去向何方?又会把带向何方。
一、好物推荐是什么?
本来我是准备在写自媒体创作平台的系列文章里,顺便写一写好物的。
但是最近看了太多的专做好物的账号以后,我越看越觉得细思恐极。
好物推荐是什么?
从我个人的理解来说,本来就是从问答平台起家的,口号是分享你的知识,经验,见解。
可以看出,这是一个很正的价值观。
因为交流是文明进步的重要推力,更何况对于个体而言,避坑,就是给生活最大的善意。
然后,光是做这样的一个问答平台,盈利能力实在是受限。
在没有上市之前,这不是问题。
在上市以后,这是最大的问题。
在今年3月之前,还可以通过信息流广告,还有内容付费分成等各种形式进行一定的流量变现。
但是这些方式都太慢了。
首先信息流广告对于体验真的是差,但是这个钱不赚不行。
内容付费分成,这个很依赖于创作者,不是一个资本市场可以有想象空间的变现方式。
所以可以看到,在上市前的一年。
密集的推出了,知+,好物推荐,视频这一系列的动作。
都是为了增加资本市场的想象空间。
我们就只说好物推荐。
本来,的起家,得益于自身塑造出来的高大上的社区形象。
人均985和年入百万,是笑谈,也是标签。
因为内容的高价值,才能吸引高价值的用户互动。
但是,要上资本市场,用户基数必然是不能小众的。
自然的,甚至在春晚做广告,来铺开自己的用户广度。
广度是铺开了,内容的深度就下降了。
在前几年,对于个人营销容忍度是很高的(当然,现在对于有一定影响力的账号容忍度也很高,具体看看有多少大V的一句话介绍留了联系方式就知道了)
现在为了流量变现,更是祭出了好物推荐这样的东西。

这个东西本质上就是淘宝十年前就在搞的淘宝客。
只是因为社交媒体的兴起和私域流量的强势,而成了电商不得不做的事情。
好物推荐对于来说,本质上是没问题的。
一个问答平台,在给出了个人的见解之后,顺带安利一下和回答有关的商品。
这是很顺滑的图文逻辑。
从这个角度看,比视频变现还来得直接有效。
但是国人对于方法论的研究,已经到了精深的地步。
我举两个例子,殊途同归。
1、保险评测。2、好物模板。
我是保险从业者,我们团队里早几年做互联网展业的,都做出来了。
保险行业只要有了几百个客户,基本上就是把流量池搭好了。
只要自己不作妖,转介绍也够做了。
所以这两年他们不做内容了,专做增员。
为啥不做保险科普和相关内容了?写不出来吗?
不是!是因为有机构开始大规模的占领问题。
这个占领是360度无死角的覆盖。
你可以看到,在任何保险的问题下,总是有那几个大V的身影。
而她们的内容,就是标准的模板。

深蓝保招聘题目
以至于,现在新进的保险从业者都不需要学产品了。
要了解一个产品,知道了了解方向和重点后,具体数据不用看条款,看深蓝保就完事了。
这就是方法论。
好物在经历了个人分享以后,也开始了方法论。
这次的双11,这种方法论已经演绎到了极致。
比如数码领域,一个矩阵工作室,会把垂直账号覆盖到手机,笔记本,及相关的细分产品上。
问题一出来,马上用模板出回答去占领。

模板是这样,并不代表这位知友是工作室
基本格式就是:1、产品是干什么用的?2、怎么分类的?3、价格区间的推荐。
不管是什么产品,都可以用这种模板去写。
特别是数码类。
而且好物推荐是可以提前布局的。
因为京东联盟有一个机制,就是如果一个好物链接被用户点击了,这个用户未来15天在京东的任何消费都计入这个好物推荐关联的京东账号的推广里面。
这样一来,对于双11这种大的消费节,专做好物的工作室就可以提前半个月到一个月把相关问题都给布局了。
把提前量和后面的长尾流量都给收割了。
这就是方法论。
这个方法论的关键,不是实际使用后的体验分享。
而是彻底的流量生意。
这样的弊端在哪里?就在于大量的问题下,就是模板化的回答。
模板化的回答本身不可怕,可怕的是,这些回答并不是以真实的体验为基础。
而是有倾向性的,什么叫倾向性?懂得应该懂吧。
二、好物推荐能做吗?
说到这里,有些人可能会说,这和我有啥关系,我知道了这些,那我也要做好物推荐。
毕竟这是一个可操作性极强的副业。
就算已经杀成一片红海,我就赚个零花钱总行吧。
可以是可以,但是绝对没有想的那么轻松。
基本上作为个人来讲,你要把所有的空余时间,拿来专门研究一个领域吗,然后盯着这个领域的相关问题。
尽量在第一时间输出。
而你的对手,也是这么想的。
因为好物推荐输出的都是长文。
一般这种指向性极强的回答,没有几个用户能连着读2-3篇。
所以,排不到前两名,基本上这个问题对于你来说,就是死的。
那你的回答,也没有任何意义。
而怎么排到前两名,就又是一个方法论了。
三、好物推荐去向何方?又会把带向何方?
我之所以要说说心里话。
是因为哪怕只是好物推荐这一块,就在把引向一个深渊。
之所以能容忍这些人把好物推荐做到现在的局面。
无非是因为有推广费的分成机制。
而作为上市公司背负了极大的盈利压力,必须要做这些业务。
如果所有做好物推荐的,都是真实的个人使用体验。
那么转化率会直线下降。
有人会觉得奇怪,真实的分享不是更容易打动人心吗?
但事实是,真实的分享是基于个人的感受。
太过于真实用户是读的出来的,读出来了那么用户就会想,这个人这么看这个产品,我要看看其他人怎么看。
就好比你去淘宝买东西,肯定不止看一条买家评论。
那看着看着,购买决策周期拉长,甚至有可能暂时不买了,或者又去别的平台看了下产品评测。
这就会导致好物推荐的推广费收入受到影响。
而模板化的回答。
很多用户是不会在乎的。
用户在乎的,是省的我自己一个个详情页面去对比,省的我去分析每个产品的优劣势。
有人又会说了,你看,这证明了这样的内容也是有价值的。
嗯,这样的内容对于一部分用户有价值。
但对于另一部分希望看到真实体验的用户就是垃圾信息。
长篇大论,却一无是处。
更甚的是,这会对平台的氛围产生极大的影响。
这个怎么理解?
就好比现在的视频,我明明上就是为了看图文,你偏给我推一堆视频,还是一些搬运的垃圾视频。
我烦不烦?
那这些好物的模板回答。
我明明要的是真实的用户体验后的分享,你偏偏每个回答都是“2021年双11最值得推荐的XXX”这类的东西。
你说我看这烦不烦。
最后还有一个影响。
前面说了,创作者对于内容平台,是很重要的资产。
做好物推荐,给了创作者一个更好的变现渠道。
这是好事。
但是让工作室把问题都给占领了。
那些大小个人创作者,没办法,要加入到这种模板化内容的内卷里面来。
本来是专心于自己方向的创作的,非要去搜集信息整这种大集合的好物推荐文。
耗时耗力,还脱离了自己的真实使用感受。
你说,一个“2021年双11最值得推荐的手机”这种回答,里面起码覆盖了十几款手机。
这些号背后的人有没有可能都真实长期使用过?还是就是简单的云评测搬运数据?
这样的内卷,伤害的是很多个人创作者的热情。
这里面就涉及到一个心理学的问题。
算是为爱发电最持久的平台。
包括我自己,把就当日记本在用,根本没有指望过这个平台能挣钱。
我没啥关注量,就不说了。
那有个几万关注量甚至更多的人,看到那些工作室做好物赚的盆满钵满,那自己为啥不也做做看呢。
这一做不要紧,做着就发现问题了。
人家那是规模化运作,你写的东西,排不到前面去啊。
难不成和工作室一样,搞启动赞,搞圈子互推?
那这些创作者就会想,以前没有好物推荐我用爱发电,没事。
现在有了,我作为老玩家,竟然变现还要和那些工作室抢流量。
明明老玩家变现那是水到渠成的事情,是应得的奖励。
关于这一点,看看一些大V的内容就知道了。
不得不去写一些模板化的东西,才能做到和工作室差不多的竞争力。

明明写东西的方向是这样,为了做好物也要写模板文。
你说她们难受不?如果是纯个人创作者,真心难受。
这个我是有体会的。
像现在这篇文章,我就是一股脑的敲出来就完事了,我费劲不劳心。
但是我试着写了一下模板文。
那是费劲还劳心,而且有一种丧失感。
怎么说呢?
就是打工人看到加班狗的那种心情。
在感同身受这方面,我还是可以的。
要不我怎么叫商业看客呢。
行了,写到这里,我算是为尽心了。
看到这里的,都是真爱。
给我个关注吧。
我是一个商业看客,看透那些光怪陆离背后的底层逻辑,欢迎交流。
原创不易,此文耗时约1小时,转载请标明出处。